查看原文
其他

千余人接种后100%产生新冠抗体,无严重不良反应:中国新冠疫苗I/II期临床试验结果积极 | 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 2021-04-11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新型冠状病毒


千余人接种后100%产生新冠抗体,无严重不良反应:中国新冠疫苗 I/II 期临床试验结果积极


图片来源:中国生物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国药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 6 月 16 日数据揭盲。结果显示,Ⅰ/Ⅱ期临床研究受试者共 1120 人,接种疫苗组受试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18-59 岁组中,剂量按照 0,14 天和 0,21 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 97.6%,按照 0,28 天程序接种两剂中和抗体阳转率达 100%。据悉,中国生物积极推进 Ⅲ 期临床的海外合作,与多个国家的企业及机构确定了合作意向,并已率先建成了高生物安全等级生产车间,这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符合生物安全和 GMP 标准、从数量上能够满足紧急接种需求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澎湃新闻)



地塞米松:首个有效降低新冠危重症患者死亡率的药物

      

图片来源:Justin Tallis / AFP


当地时间 6 月 16 日消息,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一项大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临床常用镇痛消炎药物——地塞米松可将新冠重症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成为了目前首个能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的药物。尽管这一试验结果尚未经过同行评议、也未正式发表,但相关人员仍认为该结果是“重大突破”


该临床试验招募了 2104 名新冠患者,在 10 天内每天给他们低剂量或中度剂量( 6 毫克)的地塞米松,然后将其治疗结果与 4321 名未接受地塞米松的新冠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地塞米松能降低使用呼吸机和接受氧气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但对轻症患者没有任何益处。这一结果发布后不久,英国政府立即宣布批准地塞米松用于新冠患者的治疗


一些研究人员对这一通过新闻发布的研究结果表示担忧。因为该结果不包括地塞米松的副作用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地塞米松属于糖皮质激素,是镇痛消炎的一线药物,但在治疗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方面一直存在争议,曾在 SARS 和 MERS 爆发期间被用来治疗患者,但医学界对其效果评价不一。在此次疫情爆发后,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的治疗指南警告不要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新冠患者:这类药物虽然能够抑制患者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但也会严重干扰患者抵抗病毒的能力。我国此前发布的新冠肺炎第七版诊疗方案中则提出,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患者,可酌情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牛津大学,Nature,Science)



疫情通报:6 月 16 日全国新增确诊 44 例, 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响应级别上调至二级


根据国家卫健委通报,6 月 16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44 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 11 例(甘肃 10 例,四川 1 例),本土病例 33 例(北京 31 例,河北 1 例,浙江 1 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11 例(境外输入 4 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 6 例(境外输入 1 例)。截至 6 月 16 日 24 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3265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


根据北京市卫健委通报,6 月 16 日新增的 31 例确诊病例中,东城区 3 例、西城区 1 例、海淀区 3 例、丰台区 19 例、大兴区 5 例。6 月 16 日晚,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中小学停课、高校学生停止返校。


根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6 月 16 日 10:00(北京时间 6 月 16 日 16:00),过去 24 小时内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118 502 例,新增死亡病例 3 255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7 941 791 例,累计死亡病例 434 796 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



· 量子通信


潘建伟团队实现 1120 千米远距离量子通信


图片来源:潘建伟


量子通信利用光子安全地分发进行信息加密和解密的“密钥”,从而进行安全通信。由于光子的损耗会随距离增加而快速增长,此前在现实世界的密钥交换,最远距离只能达到 100 km 左右。在最近一项《自然》发表的研究中,潘建伟等人利用纠缠光子和卫星(“墨子号”卫星)在地球上的两个地面站(坐落于中国的德令哈和南山,相距 1120 km)之间建立起安全连接,实现了在 1120 km 距离上交换密钥。 而即使相隔较远,纠缠光子的连接方式能让它们量子特性的测量结果完美关联,并能确保安全。这一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纠缠的远距离安全通信的方式。(环球科学)



· 材料与量子物理


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马达诞生

       

图片来源:Empa


来自瑞士材料学组织(Empa)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了目前世上最小的分子马达。这一马达分子仅由 16 个原子组成,直径不到一纳米,比人类头发丝的还要细 10 万倍。


该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研究者们将六个原子(钯原子和镓原子)组成的旋转对称结构作为定子,对称的乙炔分子作为转子,实现分子马达持续稳的定向旋转(正时针或逆时针),并得以在原子水平上收集能量。此外,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分子马达在温度低于 -256 ℃ 或外加电压小于 30 mV 的情况下可以维持独立恒定的旋转方向和频率。


这一运动轨迹恰处在令人困惑的量子物理学领域:若依据量子隧穿效应,分子马达在量子领域中的运动不会损耗能量;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若量子隧穿中没有能量损失,则马达的转动方向应该是完全随机的。而分子马达可以维持同一方向旋转的稳定性高达 99%,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揭示了这一过程中发生的非常微弱的能量损失,让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研究量子隧穿过程中能量耗散的过程和原因。(Empa)



· 碳排放与环境


随着全球各国逐步恢复正常秩序,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


根据全球碳排放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小组的最新估计,随着 COVID-19 带来的封锁逐步解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正在回升


截至目前,由于各国的封锁,今年累计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了约 15 亿吨。随着各国逐步解封,中国的二氧化碳日排放量已回到 2019 年水平,和封锁时期每日排放量暴跌 1/4 的数据相比,有了剧烈的增加。美国 4 月的排放量和同期相比减少了 1/3 ,但 6 月初的每日排放量仅减少了 7 %。欧洲和印度的排放量也存在类似情况。总体而言,全球 4 月碳排放量同期相比降低了 17 %,而 6 月初的全球每日碳排放量明显回升——仅比同期低了 5 %。该小组最初估计 2020 年碳排放量将减少 7 %,但鉴于疫情前景仍不明朗,目前的估计为碳排放量将减少 2 % - 13 %。


尽管相较于 2019 年碳排放总量将有所下降,但研究者预计仍会达到 350 亿吨。这个数值相当于五年前排放量的最高值,其下降幅度仍不足以防止地球变暖。(E&E News)



编写:闫硕、李光昭、贾楠、魏潇

编辑:魏潇


——END——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的小伙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